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存款利率下行影响几何?消费与投资需求将被推升 正文
时间:2025-07-08 09:05:21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综合
9月15日,多家银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相比于今年4月存款利率的下调,此次利率下行覆盖的存款品种更为广泛,从活期存款到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从3个月期到5年期全线下调,降幅从5个基点到1
9月15日,存款多家银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利率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下行相比于今年4月存款利率的影响下调,此次利率下行覆盖的何消存款品种更为广泛,从活期存款到定期存款、费投大额存单,资需从3个月期到5年期全线下调,被推降幅从5个基点到15个基点不等。存款
今年以来,利率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行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影响居民投资风险偏好下降,何消储蓄意愿上升明显。费投多位受访的资需银行基层网点工作人员反映,客户前来咨询和认购大额存单、代销储蓄型保险产品的热度高涨,一些利率“诱人”的大额存单甚至要“抢”额度。
不过,随着此番存款利率的再度下行,高涨的存款意愿或会有所“降温”。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会降低居民的储蓄需求,进而推升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此外,对于具有储蓄投资属性的保险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更需“擦亮眼睛”,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不宜与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
存款利率下调的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我们是14日晚上接到总行紧急通知要下调存款利率,按要求,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上海地区一国有大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协定存款、通知存款,以及除三年期以外的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
此次大行调降存款利率,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方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下,本次存款利率调降被看作是8月贷款报价利率(LPR)下调的直接结果。
但另一方面,与4月多家银行仅下调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个基点所不同的是,此次利率下行覆盖的存款品种更为广泛。有非银金融机构财务人士向记者透露,其所在的机构近日收到多家银行通知,将下调同业存款利率,其中,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蔡浩认为,本次存款利率调整最大的不同,在于调整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存款产品。换言之,就是银行官网的存款挂牌利率出现了调整,这在历史上是只有存款基准利率调整才会出现的“殊荣”。上一次银行官网存款挂牌利率调整还要追溯到2015年10月24日,本次调整是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机制的创新变革,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存款利率下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分析普遍认为,目前环境下,银行通过市场化机制下调存款利率,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存款负债成本,为银行进一步合理让利实体经济拓展空间。根据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的测算,本次存款利率下调将最终降低银行存款付息率约7个基点,降低计息负债成本率约5个基点,对银行板块构成实质性利好,有利于稳定银行盈利能力。
居民投资理财倾向新趋势
本次银行业集中下调存款利率是自2021年以来的第三次,中长期存款利率调降幅度尤为明显。不过,即便如此,也难挡储户对定期存款的青睐。
“从储户来我们网点存款的需求看,今年以来,资金存款化、存款长期化的趋势明显。此次再度调降存款利率,我们最关心3年期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因为今年这一期限的存款增速很快,大额存单额度比较紧张。”北京一国有大行网点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多个宏观数据可以佐证上述微观感受。央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城镇储户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占比为58.3%,较一季度大幅上行3.6个百分点,创2002年三季度有数据记录以来新高。
另据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六家国有银行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各家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增速均明显快于个人存款增速。其中,和上半年新增个人定期存款均破万亿元,占各自新增个人存款的比重则分别达到83.52%和83.12%。值得一提的是,和上半年新增个人定期存款占全部个人存款增量比重超过100%,即两家银行上半年新增个人定期存款大幅上涨的同时,个人活期存款量较去年末还有所减少。
“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下滑,货币贮藏性需求提升,加之资本市场景气度不佳,导致微观经济主体资产配置更倾向于安全性与经济性兼具的银行定期类存款。”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称。
定期存款之外,储蓄型保险产品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亦反映出居民投资理财追求长期稳健的保守倾向。北京一保险经纪从业者对记者反映,今年以来,前来咨询年金、增额终身寿险等具有长期储蓄性质保险产品的客户较多。另据青岛一银行网点负责人透露,该行今年以来代销的几款收益率中等偏上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卖得较好,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准备降保底利率,已经开始控制代销额度。
多家上市保险公司公布的半年报也反映出,储蓄型保险产品规模增速较快。上半年寿险收入为628.44亿元,同比上涨18.2%,其中,分红型寿险增速达到22.7%。在半年报中指出,推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利率下行背景下,满足当前客户稳健理财的需求,发挥储蓄型保险产品长期稳定增值的优势。
海通国际研报指出,上市险企7月单月保费延续改善趋势,原因之一在于,以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为代表的长期储蓄类业务保费收入增速较快。
投资储蓄型保险产品要“擦亮眼睛”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反复震荡,股票、基金以及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更多人偏向于有储蓄性质,并能带来稳定收益的中长期金融产品。不过,投资这类金融产品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高性价比与安全,金融投资仍需时刻“擦亮眼睛”。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总体而言,我国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将是长期趋势。但对广大居民而言,如果资产配置中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较多,那么收益率可能有所下降,建议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要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理财需求,做好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北京一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现在不少观点认为我国利率水平长期看将处于下行通道,但储蓄型保险产品的投资期限通常在10年期以上且收益率相对固定,10年、20年后市场平均收益走势究竟如何难料。对个人来说,做长周期跨度的投资需要做好资金配置规划。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次就保险销售提示相关风险。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9月初发布风险提示指出,近期某些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隐瞒、混淆产品信息,暗藏搭售、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等行为,误导消费者。
银保监会举例称,保险销售人员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
银保监会建议,消费者应根据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保费、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条件等,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保险产品。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此外,在投保时,无论是线下投保或是线上投保,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投保险种,在了解合同重要条款后再投保。
“保险供给必须能够直达和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靠营销或抬高渠道手续费,只有客户的需求得到真正满足,保险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保险的负债质量才能真正有保障。”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近日表示,保险是基于精算和大数法则来定价的,当期收取的保费收入要靠资产经营抵御未来支出的,保险公司在投资经营方面一定要审慎稳妥,尤其是寿险公司负债久期长,经营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风险偏好选择要相对更低一些,绝不能滋生只要有保费注入就没有问题的侥幸心理。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温州2025-07-08 08:55
专访:美联储加息负面效应外溢——访美国知名投资家瑞·达利欧2025-07-08 08:38
比亚迪回应称空调粉末对人体无害,惠州起火工厂主要生产手机壳不影响车辆交付2025-07-08 08:25
澳媒:尽管政治关系紧张,澳各地小企业纷纷转向中国市场2025-07-08 07:58
建设银行:正在根据监管要求有序推进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准备工作2025-07-08 07:54
期市开盘:国内期货主力合约涨跌不一,原油、燃料油、低硫燃料油、菜籽油跌超3%2025-07-08 07:43
科创债规模已超600亿元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力2025-07-08 07:38
阿根廷足协粉丝代币ARG币大跌逾20%2025-07-08 07:35
金麒麟投顾大赛模拟组合交易周榜:银河证券、国元证券、海通证券投顾居榜单前三名(数据周期11.14-11.18)2025-07-08 07:05
光大期货【生猪】:猪价继续下行 期价窄幅波动2025-07-08 06:27
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再陷乱局 石油供应担忧又起2025-07-08 08:53
公募基金卖出压力减轻,债市赎回冲击波或接近尾声2025-07-08 08:41
民生人寿旗下通联支付因预约合同纠纷遭列被执行人,将小贷牌照卖至新氧后通过旗下通联钱包导流现金贷桔多多2025-07-08 08:36
张云明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2025-07-08 08:21
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动能正向科技创新类企业倾斜2025-07-08 08:19
个人养老金业务张弓待发 基金销售最快本周上线2025-07-08 07:25
年利率最高4%!首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发售,试点有何特色?2025-07-08 07:20
涉房大宗资产频频打折拍卖 买家出手理性谨慎2025-07-08 07:00
华为宣布加入国际电联P2C数字联盟2025-07-08 06:26
最高检张晓津:持续关注金融创新中的犯罪风险,及时清除披着金融创新外衣的“毒疮”2025-07-08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