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来源:国资研
题记:2022年7月16日至17日,建设国务院国资委在京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世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流企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业中央企业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底里的底并围绕《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国资委党委书记、世界主任郝鹏强调,流企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业中央企业部署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底里的底着力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建设品牌卓著、世界创新领先、流企治理现代的业中央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底里的底主力军、排头兵。
有一个关于中央企业的判断在今天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一种观点始终不曾消退,那就是中央企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大而不强”,甚至被指责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阻力和毒药。
放眼今天,我国天上“宫阙”、太空“飞船”、海底“蛟龙”相继问世,长了国家的底气,强了人民的骨气,增了中华民族的志气,而其背后都拥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央企创造”。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十六字为目标,深入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示范行动,扎实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2021年底,96家中央企业对标提升行动平均完成进度达92.01%;49家中央企业成功进入世界500强榜单,跻身一流企业行列。
今天的中央企业,正引来全球注目!
曾经受到舆论诟病的中央企业,如今争相进发世界一流企业,到底从何而来的底气?
提升自主创新力,强产品底气,引领世界一流。
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谁掌握了科技发展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先机。中央企业坚决扛起科技创新主力军责任,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原创技术供给,加快建设科技领军企业。
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9045.9亿元,约占全国的32.5%,同比增长16.1%;研发投入强度达2.5%,其中工业企业达2.9%;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较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两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总院士的1/7。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电路、5G通信、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不断完善创新协同体系,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建立物流大数据、海工装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高水平“双创”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使中国科技由“追赶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载人航天筑梦苍穹、“天问”“祝融”叩问火星、“福建舰”出坞下水等一系列“大国重器”举世瞩目,C919大飞机、AC313直升机、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充分彰显了实力与担当。
提升全球竞争力,强品牌底气,锻造世界一流。
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央企业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培育一批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核心竞争力在开放合作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动效率领先、效益领先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两利四率”目标体系和“两增一控三提高”目标,国务院国资委采取稳增长10项举措、专项督导调研等一系列提质增效硬举措,中央企业咬紧上半年稳增长目标,经营效益稳中有进,部分企业经营业绩实现历史性跨越。2022年1-6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2万亿元、利润总额14093.6亿元、净利润108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6.1%,生产经营总体平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贡献持续加大,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持续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聚焦重点领域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以卓越品质塑造企业独特价值,打造了一批全球知名品牌形象典范。中交集团打造的“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装备”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与、一同进入2021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前10强;国家电网、双双进入“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前50强;中核集团启动可持续品牌全球传播计划,积极策划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品牌传播,扎实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强制度底气,保障世界一流。
完善的公司治理为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中央企业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深入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以改革促发展效能更加凸显。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成熟定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形成。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1.29万户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基本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全部中央企业集团制定子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工作方案,超过95%的重要子企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有效落实。
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粮食储备加工领域股权合作深入开展,保利集团全面完成重组后贸易业务整合;整合中重稀土资源组建的中国稀土集团有效提升了稀土资源掌控力和国际影响力;统筹中央企业相关资源组建中国星网,抢占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制高点,为保障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化改革持续落地见效,三项制度改革评估工作有力开展,全员绩效考核全面推开。目前,中央企业4487户子企业开展中长期激励,占具备条件子企业的87.4%。中化集团出台中长期激励指引,围绕业绩提升、科技创新两类应用场景设计15种中长期激励工具,完善了集团中长期激励顶层设计;中国节能有限公司向符合条件的610名员工授予不超过2165万股限制性股票,有效建立企业和员工利益共同体。
提升国际影响力,强大国底气,赋能世界一流。
中央企业坚持开放发展,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并逐步引领国际标准制定,高水平践行社会责任,塑造了良好的中央企业形象,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拥有境外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资产总额近8万亿元。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成功建成通车,已累计在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0余家境外子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六大洲109个国家和地区。
努力抢占标准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中央企业加快标准化建设,在搭建国际标准交流平台、争取国际标准建设项目、建立企业标准促进发展体系、完善高端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积极突破,在部分优势、特色领域由“跟跑”转变为“领跑”。中核集团主导发布核领域国际标准9项,占我国发布总数的90%;中冶集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耐火泥浆 加热永久线变化率试验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技术规则话语权。
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央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强低碳科研攻关。国家电网推动实现100%新能源汇集和送出,华能研发的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实现近零排放;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国家电网在张北建成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助力实现冬奥场馆100%绿电供应。
发挥企业家引领力,强人才底气,缔造世界一流。
企业家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以培养世界一流企业家为要件。中央企业以打造“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为目标,深入总结优秀企业家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家培养、选拔、考核、评价、任用机制。国家电网大力实施“双千工程”,为企业家培育提供了2000多名优质人才储备。中国五矿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选拔优秀企业家前往国际生产一线,对优秀干部人才配好“位子”“票子”“面子”,以市场化方式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
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为中央企业迈向世界一流企业方阵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旅纵横创始人、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薄满辉带领移动开发“国家队”,整合中国航信30年经验资源,在体制和市场间寻找最大公约数,走出一条非典型互联网之路;中国建材集团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毓强,带领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玻纤工业全球第一。
成绩来之不易,迈向世界一流企业之路更加清晰!中央企业作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准确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战略谋划、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精准发力、苦干实干,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牟思宇、杨箫滢)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